]
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的经济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在中国经济面临的下降带来的压力不减的背景下,稳增长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分析师认为,面对会议提到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要齐头并进,积极财政的路径更为清晰。与此同时,会议对此前“一刀切”式的减碳行为进行了厘清和纠偏,或有助于平滑未来经济波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以“三重压力”描述中国当前的经济现状,充分表达了政策层对短期稳增长的重视。一方面,会议强调逆周期政策要加力稳增长,另一方面部分跨周期的调结构政策将做出相应调整、纠正前期遇到的问题。两方面政策“一进一退”“对症下药”,是本轮促增长的主要线索。
从逆周期视角来看,应着重关注以下几点:“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财政支出力度”,明年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将加大并适度前置。货币政策总量保持充裕,结构性支持重点仍在。稳就业是工作重点,“六保”中突出“三保”——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在跨周期政策方面,政策更多地是立足于调结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为经济稳步的增长创造更有力的环境,同时兼顾中长期的改革目标。
总的来看,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了清晰的稳增长信号。本轮稳增长政策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将逆周期政策(稳增长)与跨周期政策(调结构)进行有机结合,因此就需要中央与地方、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进退有度。
明年一季度或是政策的密集发力期,届时可能将看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行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稳增长目标落地。
货币政策表述上,会议延用了几天前政治局会议的原则性表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做出了更加具体的部署——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学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央行在日前降准公告中已经重申不会大水漫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也体现了同一思路,货币政策重点支持上述三个领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上仍以结构性工具为主。
虽然最近市场对降息的预期很强,但结合这次会议的部署和央行最新表态,政策利率下调的概率很小。另外,会议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意味着财政发力时货币配合将是标准操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而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是格外的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今年和去年的会议均提到了长租房和保障房,但用词存在差别。
去年的提法是格外的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今年的提法是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去年强调的是重视建设,今年强调的是推进建设,这可能预示着保障房建设可能会从认知层面切换到执行层面,明年保障房建设进度可能会显著提升。在长租房市场方面,今年强调的是加快发展,去年强调的是加快完善,这说明长租房政策也实现了从制定到执行的转变。
中央在兼顾新能源替代和稳定能源总体供求、避免“一刀切”式去碳上的态度更为明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增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这有助于激励新能源使用和投资,推动新能源发展依然是一个政策大方向。
会议还强调,双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这一定调可以有效的预防2021年下半年部分地区对政策理解不到位,“一刀切”执行导致能源秩序波动过大的情况重现,避免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扰动。
制造业投资可以说是2021年以来中国经济的一个亮点。这主要得益于制造业资本开支周期的启动,货币政策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支持,以及出口高景气的保持提振了制造业盈利水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部署“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建设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政策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些表述更突出了制造业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
除了继续受益于资本开支景气周期,在绿色转型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顶层目标驱动下,明年制造业投资仍然值得高看一眼。不过,考虑到出口高景气的有利环境减弱,绿色转型对制造业投资的拉动是一个渐进过程,制造业投资“高歌猛进”的条件尚不成熟。
围绕老百姓关心的生育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民生领域强调了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挑战。
今年7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三孩以及配套支持政策,同时人大常委会也修改了计生法,政策面鼓励三胎的力度和速度凸显了中央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态度。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开放三胎的政策或未如期达到政策目标,生育和抚养成本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生育政策的见效不仅依赖新的政策落地,还需要从收入、养老、教育、住房以及文化观念上共同发力。正在进行的教育双减和房产调控或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对生育意愿有所提振,但是过去长期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已深入人心,当前适龄生育的年轻人主要为90和00后,新一代年轻人的生育观念或与传统不同,叠加高房价以及未来赡养父母等方面的实际压力,提振年轻人生育意愿尚需更多政策配合协调。